欢迎来到深圳市利勇安硅橡胶制品有限公司!
服务热线:
134-2097-4883
利勇安官方二维码
新闻中心
news
推荐产品
RECOMMENDED PRODUCTS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手机号码:(134-2097-4883)
邮箱:sale11@lyasilicone.com
具体地址: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龙园社区龙峰一路宝华工业区新2栋整套
发布时间:2025-05-27点击:
液态硅胶(LSR)模具的钢材和涂层选择需综合考虑材料耐腐蚀性、耐磨性、导热性、表面光洁度以及生产效率等因素。以下是具体建议:
一、钢材选择
1. 耐腐蚀性能
LSR 在成型过程中可能释放微量酸性物质(如铂金催化剂反应副产物),长期使用易腐蚀模具表面,因此需选择耐腐蚀模具钢。
推荐钢材:马氏体不锈钢(如 S136、NAK80、DIN 1.2083):S136:高硬度(HRC 48-52)、耐磨性和耐腐蚀性优异,适合高镜面抛光需求(如透明件、精密结构件)。
NAK80:预硬化不锈钢(HRC 38-41),无需热处理,易切削加工,表面镜面抛光可达 Ra≤0.05μm,适合复杂结构模具。
DIN 1.2083(德国标准):耐腐蚀性较好,成本适中,适合中小型模具或对抛光要求不高的场景。
沉淀硬化不锈钢(如 17-4PH):通过时效处理提升硬度(HRC 40-45),兼具耐腐蚀性和强度,适合长期高负荷生产。
2. 耐磨性与导热性
LSR 成型需高温高压(通常温度 120-180℃,压力 50-150 bar),模具需承受频繁摩擦和热循环,需兼顾耐磨性和导热性。
高硬度钢材:如 H13 模具钢(热作模具钢,HRC 48-52),导热性好,适合需要快速散热的厚壁件或复杂流道设计,但需注意耐腐蚀涂层(如氮化处理)。
表面处理辅助:若钢材硬度不足,可通过氮化(表面硬度达 HV 1000+)或镀层提升表面耐磨性(见下文涂层部分)。
3. 加工性能
复杂模具(如多滑块、精密镶件)需钢材易切削、抛光和电火花加工(EDM)。
推荐钢材:NAK80(切削性能优异,可直接抛光至镜面)、S136(需热处理后加工,但抛光性能极佳)。
二、涂层选择
涂层可进一步提升模具表面硬度、耐腐蚀性和脱模性能,减少粘模、拉伤和溢胶风险。
1. 耐腐蚀 / 耐磨涂层
类金刚石涂层(DLC):硬度高达 HV 2000-3000,表面摩擦系数低(0.05-0.1),耐腐蚀和脱模性能优异,适合精密型芯、型腔和流道表面。
成本较高,适用于高附加值产品(如医疗级硅胶件)。
氮化处理(气体 / 离子氮化):在钢材表面形成氮化层(厚度 50-100μm,硬度 HV 1000+),提升耐腐蚀性和耐磨性,同时改善导热性。
性价比高,广泛用于模具整体处理(如模仁、滑块)。
化学气相沉积(CVD)/ 物理气相沉积(PVD):如 TiN(金黄色,硬度 HV 2000)、TiCN(HV 3000)涂层,可涂覆于型芯、浇口等易磨损部位,延长模具寿命。
2. 脱模性涂层
聚四氟乙烯(PTFE)涂层:极低摩擦系数(0.05-0.1),优异脱模性能,适合深腔件、复杂结构件的模具表面,但硬度较低(HV 200-300),需配合高硬度基材使用。
硅基涂层:与 LSR 兼容性好,减少粘模风险,可通过喷涂或浸渍工艺施加,适合小型模具或修补性涂层。
3. 涂层选择建议
应用场景推荐涂层优势
精密型芯 / 型腔 DLC、TiCN、氮化处理 高硬度、耐腐蚀、低摩擦
流道 / 浇口 氮化处理、TiN 耐磨、抗冲刷
深腔件 / 复杂结构件 PTFE、硅基涂层 优异脱模性
医疗级高洁净需求 DLC、镜面抛光 + 氮化处理 耐腐蚀、易清洁、表面光洁度高
三、注意事项
涂层与钢材匹配:低硬度钢材(如 NAK80)需先通过氮化提升表面硬度,再涂覆 DLC/PTFE,避免涂层剥落。
表面粗糙度控制:模具表面粗糙度 Ra 应≤0.8μm(精密件需≤0.4μm),配合涂层进一步降低摩擦阻力,减少 LSR 滞留和降解风险。
工艺兼容性:高温涂层(如 CVD)需在模具热处理后进行,避免钢材回火软化;低温涂层(如 PVD)可在精加工后涂覆。
总结
优选钢材:以耐腐蚀不锈钢(如 S136、NAK80)为主,兼顾耐磨性和加工性,复杂模具可采用组合式设计(如耐腐蚀模仁 + 耐磨模架)。
涂层策略:高负荷部位用 DLC / 氮化处理,脱模困难区域用 PTFE,平衡成本与性能。
案例参考:医疗级 LSR 导管模具常采用 S136 + 全表面 DLC 涂层,消费电子包胶件模具多用 NAK80 + 局部氮化处理。
通过合理选择钢材和涂层,可显著提升模具寿命(通常延长 20%-50%)、减少停机维护,并提高 LSR 产品的表面质量和成型效率。
如何延长液态硅胶模具使用寿命?
延长液态硅胶(LSR)模具使用寿命需从模具设计、材料选择、加工工艺、生产维护及使用规范等多维度优化。以下是具体策略和操作建议:
一、模具设计阶段:从源头降低损耗
1. 结构优化减少应力集中
避免锐角和直角:型芯、型腔、流道拐角处采用 R 角过渡(R≥0.5mm),减少 LSR 充模时的湍流冲击和模具应力开裂风险。
合理分型面设计:分型面避免设置在高磨损区域(如浇口、充模末端),优先选择平面或简单曲面,减少合模错位导致的啃伤。
镶件组合式设计:将易磨损部位(如浇口套、滑块型
深圳市利勇安硅橡胶制品有限公司—专注液态硅胶制品精密技术研发24年,联系电话:134-2097-4883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