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大规模生产硅胶与塑胶结合件时,需要兼顾效率、成本与结合强度。以下是几种主流方法及其适用场景:
工艺:先注塑塑胶件,再将硅胶通过二次注塑直接成型在塑胶表面。
优势:
高结合强度(通过化学键或机械互锁)。
适合复杂形状,一次成型无需后续组装。
生产效率高(单机或双机联动作业)。
关键点:
需塑胶表面处理(如等离子活化或底涂)以增强粘附。
材料需兼容(如硅胶与PP、PC等极性匹配的塑胶)。
应用:牙刷手柄、电子设备防水密封件、医疗器械握把。
2. 粘合剂粘接
工艺:使用专用胶水(如硅胶专用底涂+瞬间胶或RTV硅胶胶粘剂)粘接预制件。
优势:
设备成本低,适合多材料组合。
可粘接不同固化程度的硅胶与塑胶。
挑战:
需精确控制胶量,可能产生挥发物(需通风)。
长期耐久性需测试(如耐温、耐化性)。
改进:UV固化胶可加速生产,适合自动化点胶设备。
3. 机械固定(卡扣/嵌件)
工艺:设计卡槽、倒钩或嵌入金属/塑胶骨架,硅胶包覆成型。
优势:
无化学粘接,避免材料相容性问题。
可拆卸维修(如电子设备密封圈)。
注意:需精密模具保证配合公差,硅胶硬度需较低(通常Shore A 20-50)以弹性固定。
4. 模内组装(In-Mold Assembly)
工艺:在注塑模内同时完成塑胶成型与硅胶结合,通过模内粘合或机械互锁。
优势:
超高效率,减少后处理步骤。
结合质量稳定(如汽车按键、防水接头)。
限制:模具复杂度高,初期投资大。
选择建议
量产优先级:
首选二次注塑(自动化程度高,结合强度优)。
若成本受限:粘接+自动化点胶(如消费电子产品)。
高耐久需求:机械固定+硅胶包覆(如工业部件)。
材料关键:
硅胶选择液态硅胶(LSR)便于注塑,塑胶表面需粗糙化或化学处理(如火焰处理、底涂Primer)。
案例参考:
Apple Watch表带(硅胶与尼龙结合)采用模内成型;汽车门封条多使用粘接或共挤工艺。
总结
大规模生产需平衡速度与质量,二次注塑和模内组装是高效主流方案,而粘接和机械固定更适合特定设计或成本敏感场景。建议通过试模验证结合界面设计(如增加沟槽、微孔)和材料配方(添加增粘助剂)。深圳市利勇安硅橡胶制品有限公司—专注液态硅胶制品精密技术研发24年,联系电话:134-2097-4883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