避免医用硅胶制品出现气泡或固化不完全需从材料控制、工艺优化、设备维护全流程精准管控,以下是关键解决方案:
一、材料预处理与混合工艺
双组分精准计量
采用高精度螺杆泵计量系统(误差≤±0.5%),确保 A/B 组分(如铂金硫化剂与基础胶)严格按配比输送,例如 LSR 3000 系列需控制在 1:1±0.02。
动态混合器长度需≥15 倍管径,转速 200-300rpm,配合在线粘度监测(实时粘度波动<3%),避免分层导致硫化剂分布不均。
真空脱泡技术
混合后胶料立即进入双腔真空脱泡机,真空度 - 0.095MPa 以下维持 5-8 分钟,同时搅拌速度控制在 10-15rpm,防止过度剪切产热。
对高粘度胶料(如邵氏硬度>70A),可分阶段脱泡:先常压搅拌 3 分钟,再逐步降压至真空状态,避免爆沸。
二、模具设计与排气优化
智能排气系统
在料流末端设置阶梯式排气槽:首段深 0.03mm 宽 3mm,次段深 0.05mm 宽 5mm,末端连接真空抽气口(抽气速率 5-8L/min),确保微气泡(直径<0.1mm)排出。
复杂结构采用镶件式多孔金属排气(孔隙率 60-70%,孔径 20-40μm),镶件表面镀类金刚石(DLC)降低表面能,防止胶料滞留。
模具温控均匀性
采用循环油加热系统,模具表面温差≤±1.5℃,关键区域(如深腔底部)嵌入微型热电偶(精度 ±0.5℃),实时反馈至温控模块动态调节。
对于多型腔模具,流道采用独立温控分区,远端型腔流道温度比近端高 3-5℃,补偿胶料流动热损失。
三、硫化工艺精准调控
分段压力 - 温度控制
注射阶段:
低速段(5-8cm³/s)填充复杂流道,压力 60-80MPa,避免湍流卷气;高速段(15-20cm³/s)冲刺薄壁区域,压力提升至 100-120MPa,保压时间 8-12 秒。
硫化阶段:
铂金硫化体系采用高温快速硫化:模具温度 120-150℃,硫化时间根据厚度调整(如 1mm 厚件需 30 秒,3mm 厚件需 90 秒),通过红外测温仪监测胶料内部温升速率(≥5℃/ 秒)。
若出现局部固化不足,可启用脉冲式加热:每隔 10 秒升温 5℃,循环 3 次,促进交联反应。
真空辅助硫化技术
充模完成后立即启动模具内真空保持系统(-0.08MPa),维持至硫化结束,可使气泡发生率从 5% 降至 0.3% 以下,尤其适用于透明医用件(如导管接头)。
四、环境与设备洁净控制
万级洁净车间运行
车间悬浮粒子(≥0.5μm)≤352000 个 /m³,浮游菌≤100CFU/m³,设备表面定期用 75% 乙醇擦拭,操作人员需穿戴防静电无尘服,手套每 2 小时更换。
胶料输送管道采用内壁电解抛光不锈钢管(粗糙度 Ra≤0.2μm),每周用纯化水冲洗 + 臭氧杀菌(浓度≥6mg/m³,作用 30 分钟)。
设备预防性维护
计量泵每生产 500 模次进行密封性检测(泄漏量<0.1mL/min),混合器叶片每 24 小时拆卸清洗,避免胶料残留固化影响下次混合均匀性。
模具顶针导向孔每周涂抹食品级硅脂(滴点>200℃),防止金属摩擦产生颗粒污染胶料。
五、后处理与质量检测
阶梯式二次硫化
一次硫化后制品立即转入程序控温烘箱:
第一阶段:80℃×1 小时(释放内应力);
第二阶段:150℃×2 小时(深度交联,使交联密度≥3×10²⁴ molecules/m³);
第三阶段:冷却至 40℃以下(速率≤5℃/ 分钟),避免骤冷产生微裂纹。
全检与无损检测
目视检查:在 4000-5000lux 光照下,用 5-10 倍放大镜检测表面气泡(允许直径<0.2mm 且间距>5mm 的气泡≤2 个 / 100cm²)。
氦质谱检漏:对密封类制品(如医用泵阀)充入 99.999% 氦气,检测泄漏率<1×10⁻⁹Pa・m³/s,确保无微漏导致的灭菌不彻底风险。
DSC 差示扫描量热法:抽检制品硫化程度,熔融峰面积应占理论值 95% 以上,证明固化完全。
典型案例改进
医用硅胶导管气泡问题:原工艺采用常压硫化,气泡率 12%。改进后增加模具真空保持(-0.09MPa)+ 分段硫化(130℃×60 秒→150℃×30 秒),配合流道末端增设针阀式热流道(关闭压力 150MPa),气泡率降至 0.8%,符合 ISO 10993 生物学评价标准。
通过上述措施,可系统性解决医用硅胶制品的气泡与固化缺陷,确保产品达到USP Class VI、FDA 21 CFR Part 177.2600等严苛标准,同时提升生产良率至 98% 以上。
深圳市利勇安硅橡胶制品有限公司—专注液态硅胶制品精密技术研发24年,联系电话:134-2097-4883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