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深圳市利勇安硅橡胶制品有限公司!

新闻中心

news

推荐产品

RECOMMENDED PRODUCTS

联系我们

CONTACT US

手机号码:(134-2097-4883)

邮箱:sale11@lyasilicone.com

具体地址: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龙园社区龙峰一路宝华工业区新2栋整套

公司新闻

你当前所在位置:

首页

>

新闻中心

>

公司新闻

硅胶包塑胶件分层或溢胶怎么办?如何解决?

发布时间:2025-05-19点击:

硅胶包塑胶件出现分层(脱粘)或溢胶问题,需从材料兼容性、模具设计、工艺参数等多维度排查解决,以下是系统性解决方案:

一、分层(脱粘)问题解决

1. 表面附着力不足

原因

塑胶件表面油污、脱模剂残留(如硅酮类脱模剂);

塑胶材质表面能低(如 PP、PE),未做表面活化处理;

硅胶与塑胶热膨胀系数差异过大(如 PC 与硅胶 CTE 差异>50×10⁻⁶/℃)。

解决措施

塑胶件表面设计锯齿状凹槽(深度 0.2-0.5mm,间距 1-2mm)或倒扣结构(角度 5-10°),提供机械锁止力。

ABS/PC 材质选用硅胶热硫化底涂剂(如道康宁 3-6090),喷涂厚度 1-3μm,干燥条件 80℃/15min;

PP 材质需用专用增粘底涂剂(如 3M Scotch-Weld™ DP100),形成化学键合。

酒精超声清洗(50℃/10min)+ 等离子体处理(Ar/O₂混合气体,功率 100W/30s),提升表面能至≥40mN/m;

针对 PP/PE 等难粘材质,采用火焰处理(氧化火焰距表面 5-10cm,移动速度 50mm/s)或电晕处理(电压 20kV,频率 20kHz)。


预处理

底涂剂(Primer)应用

结构增强

2. 材料匹配与工艺缺陷

原因

硅胶类型选错(如用通用型硅胶包胶工程塑料);

硫化温度不足(如 LSR 未达到 110℃以上硫化点)或时间过短(<90s)。

解决措施

提高模具温度至 120-150℃(LSR),延长保压时间至 120-180s,确保硫化完全;

采用阶梯式注射压力(第一段 80MPa,第二段 50MPa),避免急充导致的空气滞留。

高温塑胶(如 PPS、PEEK)选用耐温≥250℃的加成型硅胶(如信越 KE-3470);

软胶包硬胶场景,选用自粘型硅胶(如瓦克 ELASTOSIL® LR 3030,自带增粘基团)。

材料选型

工艺优化

二、溢胶问题解决

1. 模具设计缺陷

原因

分型面磨损(间隙>0.03mm)或粗糙度不足(Ra>1.6μm);

流道设计不合理(如浇口过大,流速>200mm/s),导致充模过快。

解决措施

改用点浇口(直径 0.8-1.2mm)替代潜伏式浇口,精确控制胶量;

增加冷料井容积(容积为主流道 1.5 倍),防止冷胶进入型腔。

研磨分型面至平面度≤0.005mm,粗糙度 Ra≤0.8μm;

增设止胶位(如在分型面设计 0.5mm 宽、0.02mm 深的台阶),或采用锥面定位结构(锥度 3-5°)提高合模精度。

模具修复与优化

流道调整

2. 工艺参数与材料控制

原因

注射压力过高(>100MPa)或速度过快(>150mm/s);

硅胶粘度过低(如 LSR 粘度<50Pa・s)或含填料不足。

解决措施

添加气相法白炭黑(5-10wt%)提高硅胶粘度至 80-100Pa・s;

选用高硬度硅胶(邵氏硬度≥60A),降低流动性以抑制溢料。

降低注射压力至 60-80MPa,采用慢 - 快 - 慢三段速度(第一段 50mm/s,第二段 120mm/s,第三段 30mm/s);

提高料筒温度至 80-90℃(促进流动但不降低粘度),减少充模阻力。

参数调整

材料改性

三、综合检测与预防

附着力测试

采用百格法(划格间距 1mm),胶带剥离后脱落面积<5% 为合格;

水煮测试(100℃/2h)后观察是否分层,合格标准:无气泡、脱落。

溢胶检测

二次元测量飞边厚度,要求≤0.01mm;

批量生产前进行首件全尺寸检测(CMM 坐标测量),重点检查分型面周边尺寸。

长期可靠性验证

高低温循环测试(-40℃~85℃,50 次循环),观察分层或开裂;

盐雾测试(5% NaCl,96h)评估耐腐蚀性,确保包胶界面无腐蚀扩散。

典型案例参考

案例 1:ABS 包胶分层
原因:未涂底涂剂,表面能仅 32mN/m;
解决:喷涂道康宁底涂剂,表面能提升至 46mN/m,百格法通过率 100%。

案例 2:PP 包胶溢胶
原因:模具分型面磨损至 0.05mm 间隙;
解决:研磨分型面至 0.02mm 间隙,增设 0.03mm 止胶位,溢胶量从 0.03mm 降至 0.008mm。

总结

分层问题需以表面活化 + 化学粘接 + 结构锁止三重保障,溢胶问题则需模具精度控制 + 工艺参数优化 + 材料粘度匹配协同解决。建议建立DOE 实验设计(如 L9 正交表),系统优化温度、压力、时间等因子,通过PFMEA提前识别高风险失效模式(如模具磨损、底涂漏涂),实现量产稳定性提升。

深圳市利勇安硅橡胶制品有限公司—专注液态硅胶制品精密技术研发24年,联系电话:134-2097-4883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