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深圳市利勇安硅橡胶制品有限公司!

新闻中心

news

推荐产品

RECOMMENDED PRODUCTS

联系我们

CONTACT US

手机号码:(134-2097-4883)

邮箱:sale11@lyasilicone.com

具体地址: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龙园社区龙峰一路宝华工业区新2栋整套

行业动态

你当前所在位置:

首页

>

新闻中心

>

行业动态

液态硅胶包胶出现粘接不牢(分层)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是什么?

发布时间:2025-05-23点击:

液态硅胶(LSR)包胶出现粘接不牢(分层)是生产中常见的技术难题,直接影响产品性能与良品率。以下从核心原因分析针对性解决方案展开说明,帮助源头工厂快速定位问题并优化工艺:

一、核心原因分析(附典型场景)

1. 基材表面处理不足

  • 原因
    塑胶(如 ABS、PC、尼龙)、金属等基材表面能低(如 PP/PE 表面能<30mN/m),未做预处理导致硅胶无法有效附着。
    典型场景:直接包胶未打磨的光滑塑胶件,或金属件表面残留油污、脱模剂。
  • 延伸问题
    底涂剂(Primer)选择错误(如硅胶与基材不匹配)、涂抹不均匀或干燥不彻底。

2. 硫化工艺参数异常

  • 原因
    • 温度不足:模具温度低于硅胶硫化临界值(如常规 LSR 需≥120℃),导致交联反应不充分;
    • 时间过短:保压时间不足,硅胶未完全渗透基材微孔结构;
    • 压力不稳:注射压力波动导致胶层与基材间形成 “虚粘”。
      典型场景:多工位模具中局部温控失灵,或为赶产量缩短硫化周期。

3. 材料兼容性缺陷

  • 原因
    • 基材与硅胶化学性质冲突(如含氟塑料、高油脂基材);
    • 硅胶硬度选择不当(如硬胶基材搭配超软硅胶,应力集中导致剥离)。
      典型场景:包胶弹性较差的尼龙件时,选用邵氏硬度<30A 的硅胶,长期使用后因形变产生分层。

4. 模具设计缺陷

  • 原因
    • 包胶区域无倒扣结构(如环形槽、锯齿纹),机械锚固力不足;
    • 流道设计不合理,硅胶充模时产生湍流,卷入空气形成隔离层。
      典型场景:平板类包胶件未设计止口结构,仅依赖胶粘剂粘合。

5. 环境因素干扰

  • 原因
    基材表面潮湿(如注塑件未干燥直接包胶)、车间湿度>70% 导致硅胶硫化时吸湿发泡。

二、系统性解决方案(附操作要点)

1. 基材预处理升级

  • 物理处理
    • 塑胶件:喷砂(氧化铝颗粒)、激光打毛(粗糙度 Ra 1.6-3.2μm)、火焰处理(提高表面能至 40mN/m 以上);
    • 金属件:酸洗钝化、等离子清洗(如氩气等离子去除氧化膜)。
  • 化学处理
    • 底涂剂精准匹配:
      ▶ ABS/PC:选用含硅烷偶联剂的底涂剂(如道康宁 TC-5985);
      ▶ 不锈钢:使用含钛酸酯的底涂剂(如 BYK-346);
    • 操作标准:底涂剂涂布量控制在 3-5μm,干燥温度 60-80℃,时间 10-15 分钟(红外测温仪检测)。

2. 硫化工艺参数优化

  • 温度 - 时间矩阵表(以常用 LSR 为例):
    硅胶硬度(Shore A)模具温度(℃)保压时间(秒)注射压力(MPa)
    20-40 130-150 40-60 80-100
    50-70 150-170 30-40 100-120
  • 实操工具:使用热电偶实时监测模腔温度,误差控制在 ±2℃;通过压力传感器记录注射压力曲线,避免波动>10%。

3. 材料体系重新验证

  • 兼容性测试三步法
    ① 基材与硅胶做剥离强度测试(ASTM D903,标准值≥5N/cm);
    ② 高低温循环测试(-40℃→80℃,50 次循环后观察分层);
    ③ 耐化学腐蚀测试(70% 酒精浸泡 24 小时,粘接面无脱落)。
  • 硬度匹配原则:基材硬度(邵氏 D)与硅胶硬度(邵氏 A)差值建议≤50(如基材邵氏 D70,硅胶选邵氏 A20-40)。

4. 模具结构改良

  • 机械锚固设计
    • 包胶界面设计倒钩(角度 45°-60°,深度 0.3-0.5mm);
    • 复杂件采用嵌入式模具(Insert Molding),基材预定位后注射硅胶。
  • 流道优化
    采用扇形浇口 + 梯形流道,流速控制在 5-10cm³/s,避免湍流;排气槽深度 0.02-0.03mm,间距 5-10mm。

5. 环境管控方案

  • 基材存储环境:湿度<50%,金属件用防锈纸隔离;
  • 生产车间:安装除湿机(湿度≤60%),雨季增加露点检测(露点<10℃)。

三、预防型管理工具(降低复发概率)

  1. 建立工艺点检表
    每 2 小时记录底涂剂批次、模具温度、硫化时间,责任人签字存档。
  2. 首件三检制度
    首件需通过剥离测试、气密测试(0.2MPa 气压,30 秒无泄漏)、跌落测试(1.5 米跌落 3 次无分层)。
  3. 供应商协同开发
    新项目要求塑胶原料供应商提供表面能检测报告(如接触角测量值<60°),硅胶供应商提供兼容性白皮书。

四、案例参考(某电子配件厂改良数据)

  • 问题描述:TPE 包胶 ABS 件分层,剥离强度仅 2N/cm;
  • 改良方案
    ① ABS 件等离子处理(表面能从 32mN/m 提升至 46mN/m);
    ② 底涂剂更换为定制化硅胶 - ABS 专用型;
    ③ 模具增加 0.5mm 深环形倒钩;
  • 结果:剥离强度提升至 8N/cm,良品率从 65% 提升至 98%。

通过以上系统化排查与改良,可有效解决液态硅胶包胶分层问题。作为源头工厂,建议建立 **「材料 - 工艺 - 模具」联动优化机制 **,并为客户提供免费打样测试服务,用数据化方案增强合作信任。如需进一步技术支持,可随时联系我们获取定制化解决方案。
深圳市利勇安硅橡胶制品有限公司—专注液态硅胶制品精密技术研发24年,联系电话:134-2097-4883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