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深圳市利勇安硅橡胶制品有限公司!

新闻中心

news

推荐产品

RECOMMENDED PRODUCTS

联系我们

CONTACT US

手机号码:(134-2097-4883)

邮箱:sale11@lyasilicone.com

具体地址: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龙园社区龙峰一路宝华工业区新2栋整套

公司新闻

你当前所在位置:

首页

>

新闻中心

>

公司新闻

可穿戴设备柔性传感器的液态硅胶精密注塑方案?

发布时间:2025-07-25点击:

可穿戴设备柔性传感器的液态硅胶(LSR)精密注塑方案需融合材料创新、微纳结构设计与智能工艺控制,实现高灵敏度、生物相容性与长期耐用性的平衡。以下是基于前沿技术的系统化解决方案:

一、材料体系的生物兼容与功能化设计

高柔生物基 LSR 配方
采用医疗级铂金硫化 LSR(如圣戈班 Sani-Tech® STHT-C 系列),通过添加 10-15wt% 纳米二氧化硅(粒径 10-20nm)调控表面粗糙度至 Ra≤0.2μm,摩擦系数 0.3-0.4,同时满足 ISO 10993 生物相容性认证。针对运动场景,引入温敏性聚 N - 异丙基丙烯酰胺(PNIPAAm)改性 LSR,在体温(37℃)下硬度从 Shore A 60 降至 50,实现自适应贴合。

导电与传感功能集成

电极材料:在 LSR 中均匀分散 3-5wt% 碳纳米管(CNT)或石墨烯,体积电阻率降至 10²-10⁴Ω・cm,直接作为柔性电极用于心率信号采集,信噪比>30dB。

磁致伸缩 LSR:掺杂 5-10μm 钕铁硼微粉,在磁场作用下产生形变,用于触觉反馈模块,响应时间<50ms。

透气散热设计:采用超临界 CO₂发泡技术制备多孔 LSR(孔隙率 20-30%,孔径 5-10μm),透气率达 500g/m²・24h,热导率提升至 0.5W/(m・K),解决长时间佩戴的闷热问题。


二、微纳结构与精密注塑工艺创新

多级微结构模具设计

仿生吸盘阵列:在传感器接触皮肤侧设计 0.1-0.3mm 直径的微米级吸盘阵列,利用毛细作用力与范德华力增强贴合性,运动时滑移量减少 60%。

曲面微结构制造:通过两次注塑 + 预拉伸工艺,先制备一级半球形微结构薄膜,再在预拉伸状态下注塑二级金字塔或柱状凸起,释放应力后形成曲面复合微结构,灵敏度提升 3 倍以上,线性响应区间扩展至 0-10kPa。

超精密注塑技术

模具精度控制:采用日本 Plasmax MicroJet 系统等 0.01mm 级模具,实现 0.05mm 超薄壁成型(如导音孔直径 0.1mm),尺寸精度 ±5μm。

多组分注塑:第一射成型 TPU 支撑骨架,第二射注入 LSR 柔性层,通过模内电晕处理(15kV×10s)使界面剥离强度达 5N/mm,适用于防滑包胶。

3D 打印与注塑融合:使用陶氏化学 SILASTIC 3D 3335 LSR,结合 3D 打印随形冷却水路(直径 1mm,距型腔表面 5mm),实现 0.1mm 超薄密封结构,材料浪费减少 40%,生产周期缩短 60%。

三、传感器集成与保护技术

嵌入式传感器舱体设计
通过二次注塑将 0.1mm 厚的心率传感器 PCB 包封于 LSR 中,传感器表面开设 0.5mm 厚的透声窗(LSR 透光率>90%),信号衰减<5dB。舱体周围填充气凝胶隔热层(导热系数≤0.015W/(m・K)),厚度 0.5mm,减少硫化热传导 80% 以上。

柔性接触与应力缓冲

弹性导热胶垫:在传感器与金属电极间设置 0.2mm 厚的硅胶基石墨烯复合材料(热导率 5W/(m・K)),预压缩 15% 确保接触应力 0.8-1.2MPa,补偿 CTE 差异。

可折叠铰链结构:采用 “0.2mm 薄壁 LSR + 金属记忆合金” 复合铰链,折叠寿命>10 万次,折叠半径≤5mm,适用于可穿戴设备的动态弯折场景。

四、表面处理与环境防护

超疏水 - 疏油双效涂层
采用原子层沉积(ALD)技术在 LSR 表面制备 50nm 厚的 SiO₂-TiO₂复合涂层,接触角>150°,滚动角<5°,指纹残留减少 90%,适用于易污染部位。

抗磨损与自修复设计

纳米陶瓷增强:在 LSR 中添加 5-10wt% Al₂O₃纳米颗粒,耐磨性能提升 2 倍,经 3N 载荷刮擦测试后外观损伤减少 85%。

自修复 LSR:嵌入 50-100μm 微胶囊封装的硅氧烷修复剂,划伤后 4 小时内修复效率>90%。

五、工艺控制与质量验证

模内实时监测系统
植入微型压力传感器(精度 ±0.05MPa)和热电偶(精度 ±0.5℃),当压力波动>±0.3MPa 或温度偏离>±2℃时,自动调整注射速度(±5%)和模温(±3℃)。

全生命周期测试

环境模拟:-40℃~125℃温度循环(10℃/min 温变速率,500 次循环)后,包胶层厚度变化≤±0.03mm;盐雾测试(5% NaCl,35℃,1000h)后金属无锈蚀。

生物相容性验证:通过细胞毒性(ISO 10993-5)、致敏性(ISO 10993-10)测试,皮肤刺激指数≤0.5。

功能稳定性:柔性传感器经 10 万次弯曲测试(曲率半径 5mm)后,灵敏度衰减<10%,信号漂移<5%。

六、量产优化与成本控制

多腔模具与快速硫化
采用 8-16 腔热流道模具,结合分段硫化工艺(金属区 180℃/60s + 传感器区 120℃/90s),产能提升至 2000 件 / 小时,单件成本降低 30%。

3D 打印随形冷却
模具水路通过 3D 打印实现随形设计,冷却时间缩短 40%,翘曲变形量<0.02mm,良率从 85% 提升至 98%。

‌通过上述方案,可实现可穿戴设备柔性传感器的精密注塑成型,其灵敏度、耐用性与生物相容性均达到医疗级标准,适用于智能手环、健康监测贴等高端可穿戴设备,满足长期佩戴与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