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深圳市利勇安硅橡胶制品有限公司!

新闻中心

news

推荐产品

RECOMMENDED PRODUCTS

联系我们

CONTACT US

手机号码:(134-2097-4883)

邮箱:sale11@lyasilicone.com

具体地址: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龙园社区龙峰一路宝华工业区新2栋整套

公司新闻

你当前所在位置:

首页

>

新闻中心

>

公司新闻

零度硅胶与硬塑(PC/ABS)的界面分层解决方案?

发布时间:2025-08-09点击:

零度硅胶(通常指 Shore A 0° 左右的超软硅胶)与硬塑(PC/ABS)的界面分层,是包胶 / 二次注塑中典型的 “软 - 硬” 粘合难题。核心矛盾在于:硅胶是非极性材料(表面能低,约 20-30 mN/m),而 PC/ABS 是极性硬塑(表面能 40-50 mN/m),两者分子间作用力弱;且超软硅胶的内聚力低,容易在界面处因应力(如热胀冷缩、外力拉扯)导致剥离。

一、分层核心原因拆解

材料极性不匹配:硅胶(Si-O 为主链,非极性)与 PC(碳酸酯键)、ABS(丙烯腈极性基团)的分子间缺乏化学键或强氢键作用,仅靠微弱范德华力结合,粘合基础薄弱。

表面能差异过大:硬塑表面能高但易残留脱模剂、油污,硅胶表面能低且流动性差(超软硅胶粘度高),导致两者难以紧密浸润贴合。

应力不匹配:硅胶热膨胀系数(约 300×10⁻⁶/℃)远高于 PC(60×10⁻⁶/℃)、ABS(90×10⁻⁶/℃),成型后冷却收缩时界面产生内应力,长期使用易分层。

二、系统化解决方案(从 “表面 - 材料 - 工艺” 三维突破)

1. 硬塑表面预处理:提升 “可粘合性”

物理活化:打破表面惰性

等离子处理(首选):用氧等离子或氩等离子轰击 PC/ABS 表面,去除油污、脱模剂,同时引入羟基(-OH)、羧基(-COOH)等极性基团,表面能提升至 50-60 mN/m。参数:功率 300-500W,处理时间 30-60 秒,距离 10-15mm(处理后需 30 分钟内注塑,避免二次污染)。

火焰处理:用高温火焰(如天然气火焰)快速扫过表面(0.5-1 秒),通过氧化反应增加极性基团,适合大面积硬塑件,但需控制温度(PC 耐温≤120℃,避免变形)。

化学蚀刻:构建 “机械锚定” 结构

针对 ABS:用铬酸溶液(或环保型蚀刻剂,如硫酸 + 重铬酸钾)蚀刻表面,形成微米级凹凸纹理(Ra 0.8-1.2μm),硅胶注塑时填充纹理,通过 “机械锁合” 增强粘合。蚀刻后需用去离子水冲洗至中性,烘干(60℃×30 分钟)。

针对 PC:用四氢呋喃(THF)或氯仿轻度擦拭(5-10 秒),溶解表面薄层形成微粗糙,注意控制时间避免 PC 开裂。

2. 硅胶配方优化:增强 “主动粘合性”

选择自粘性硅胶基材:在硅胶生胶中引入极性官能团(如环氧基、氨基),或添加增粘树脂(如硅烷偶联剂 KH-550、KH-560),使其能与 PC/ABS 表面的极性基团形成化学键(如 Si-O-C 键)。推荐配方:基础硅胶(100 份)+ 自粘助剂(3-5 份)+ 铂金催化剂(0.5-1 份)。

控制硅胶硬度与流动性:零度硅胶需保证足够流动性(粘度 5000-8000 cP,25℃),确保能完全填充硬塑表面的微纹理。可通过添加少量硅油(如二甲基硅油,1-2 份)降低粘度,但需避免过量导致内聚力下降。


3. 底涂剂(Primer):构建 “分子桥梁”

针对超软硅胶与 PC/ABS 的低粘合性,需使用专用底涂剂实现 “极性过渡”:

推荐型号:道康宁 770、3M 4298、乐泰 SI 1140(需根据硬塑类型选择,PC 选含羟基活化成分的,ABS 选含腈基匹配成分的)。

施工流程

硬塑表面经等离子 / 蚀刻处理后,用无尘布蘸取底涂剂均匀擦拭(厚度 5-10μm);

室温晾干 10-15 分钟(或 60℃烘干 5 分钟),确保溶剂挥发完全;

30 分钟内进行硅胶注塑(避免底涂剂吸潮失效)。

4. 注塑工艺参数:减少 “界面应力”

模具温度:硬塑预加热至 60-80℃(PC 稍高 80-90℃,ABS 60-70℃),硅胶注塑区温度 120-140℃(避免硬塑高温变形),减少两者温差导致的瞬时应力。

注塑压力与速度:采用 “低速高压” 模式(速度 30-50mm/s,压力 80-100bar),确保硅胶充分填充硬塑表面纹理,避免气泡(气泡会成为分层起点)。

固化时间:延长固化时间(10-15 秒 /mm 厚度),确保硅胶完全交联,同时让硅胶与底涂 / 硬塑表面充分反应,提升内聚强度。

5. 后处理与测试:验证粘合可靠性

后固化处理:成型后将产品置于 80-100℃烘箱中烘烤 2-4 小时,促进硅胶进一步交联,同时释放界面残留应力。

剥离强度测试:按 ASTM D3167 标准,用拉力机测试 180° 剥离强度,合格标准≥1.5N/mm(无分层,硅胶本体撕裂为最优结果)。

耐环境测试:经高低温循环(-40℃×2h → 85℃×2h,100 循环)、水煮(80℃×24h)后,再次测试剥离强度,衰减率需≤20%。

三、工业化落地注意事项

批量一致性控制:等离子处理需定期校准参数(如表面能测试笔检测,确保≥50 mN/m),底涂剂需搅拌均匀(避免沉淀)。

环保合规:替代铬酸蚀刻等含毒工艺,优先用等离子或环保蚀刻剂(如酸性磷酸酯溶液)。

成本平衡:小批量可选等离子 + 底涂方案,大批量可优化硅胶配方(内置增粘剂)降低底涂成本。

通过 “表面活化增强极性 + 硅胶配方主动增粘 + 底涂剂分子桥接 + 工艺控应力” 的组合方案,可将零度硅胶与 PC/ABS 的界面剥离强度提升至 2.0N/mm 以上,满足长期使用(如电子配件、医疗器械)的耐分层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