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深圳市利勇安硅橡胶制品有限公司!

新闻中心

news

推荐产品

RECOMMENDED PRODUCTS

联系我们

CONTACT US

手机号码:(134-2097-4883)

邮箱:sale11@lyasilicone.com

具体地址: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龙园社区龙峰一路宝华工业区新2栋整套

行业动态

你当前所在位置:

首页

>

新闻中心

>

行业动态

注塑件表面出现流痕如何消除?

发布时间:2025-06-10点击:

注塑件表面出现流痕(又称料流痕、熔接痕)是常见缺陷,主要因熔料在模具内流动不均、冷却速度不一致或湍流导致。以下从原因分析和解决措施两方面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,适用于液态硅胶(LSR)及普通塑料注塑:

一、流痕产生的核心原因

材料流动性不足

熔料粘度过高(如 LSR 牌号选择不当、未充分塑化),流动时阻力大,易在浇口附近或薄壁处形成滞留痕迹。

材料含水分或杂质(如 LSR 受潮),导致流动中断或表面缺陷。


工艺参数不合理

温度过低:料筒温度、模具温度不足,熔料提前冷却,流动前沿固化形成流痕。

注射压力 / 速度不当:

低速低压:熔料填充缓慢,前沿冷却后与后续熔料产生明显分界;

高速高压:引发湍流(尤其是复杂流道或薄壁结构),导致熔料喷射、折叠。

保压不足或保压时间过短:无法补偿冷却收缩,在厚壁区域形成凹陷型流痕。

模具设计缺陷

浇口设计问题:

浇口过小或位置不当(如远离壁厚中心),导致熔料喷射或填充不均;

多浇口模具中熔料汇合处易产生熔接痕(特殊类型流痕)。

流道结构不良:流道内壁粗糙、有锐角或截面积突变,阻碍熔料平滑流动。

冷却系统不均:局部冷却过快(如冷却水路靠近流道),使熔料提前固化。

制品结构问题

壁厚差异过大:薄壁区域冷却快,厚壁区域熔料持续收缩,在过渡处形成流痕。

复杂结构(如深腔、窄缝):熔料流动路径长且阻力大,易出现滞留或分层。

设备因素

注塑机螺杆磨损:导致熔料塑化不均,局部过热或欠热。

模具表面粗糙度高:熔料流动阻力大,在模具表面拖拽形成痕迹。

二、针对性解决措施

1. 调整工艺参数

提高温度:

料筒温度:增加 5~10℃(需避免 LSR 过硫或塑料降解),提升熔料流动性;

模具温度:尤其是对于高粘度材料(如玻纤增强塑料),模温提高至 60~90℃可改善熔料融合。

优化注射速度与压力:

低速→高速切换:先以低速填充流道,接近型腔时转为高速,避免湍流;

分段压力控制:初始压力稍低(防止喷射),填充至 80% 时提高压力以压实熔料。

延长保压时间:保压时间占冷却时间的 30%~50%,尤其针对厚壁制品,补偿冷却收缩。

降低冷却速度:减少模具冷却水流量,或在流痕区域局部加热(如使用加热棒),延缓熔料固化。

2. 优化模具设计

浇口改进:

增大浇口截面积(如扇形浇口、潜伏式浇口改为直浇口),减少流动阻力;

调整浇口位置:尽量位于壁厚中心或主流道末端,避免熔料 “远程奔袭”;

多浇口模具中,平衡各浇口到型腔的距离,减少熔料汇流角度(理想 < 60°)。

流道抛光与优化:

对主流道、分流道进行镜面抛光(粗糙度 Ra≤0.4μm),减少熔料滞留;

流道转角处采用圆弧过渡(R≥2mm),避免直角或锐角。

冷却系统优化:

在流痕常发区域(如浇口附近)增加冷却水路,或使用随形冷却技术,确保温度均匀;

对于大型模具,采用分区温控,使熔料前沿冷却速度一致。

3. 材料与配方调整

更换低粘度材料:选择熔融指数(MI)更高的树脂(如 LSR 选择低 Shore A 硬度牌号),或添加流动改性剂(如硅酮母粒)。

干燥与除湿:对吸湿性材料(如尼龙、PC),成型前烘干至含水率 < 0.02%;LSR 需确保 A/B 组分混合前无受潮。

添加剂优化:加入 0.5%~1% 的润滑剂(如硬脂酸锌)或增塑剂,改善熔料流动性,但需注意对制品性能的影响。

4. 制品结构设计调整

均匀壁厚:将壁厚差异控制在 30% 以内,厚壁处增设掏空或加强筋,减少收缩应力。

避免直角结构:在拐角、边缘处增加倒角(C≥0.5mm)或圆弧(R≥1mm),引导熔料平滑流动。

简化复杂结构:对深腔制品,采用阶梯式分型面或增加顶针辅助流道,减少熔料流动阻力。

5. 设备维护与模具保养

定期检查螺杆与料筒磨损情况,磨损严重时更换(间隙 > 0.5mm 需维修)。

清洁模具表面,尤其是浇口、流道区域,去除油污、碳化料等杂质;对模具表面进行镀层处理(如氮化、PVD),提高表面硬度与光洁度。

三、实战排查流程

初步调整:先尝试提高模温 10℃、注射速度增加 20%,观察流痕是否减轻。

模具检查:若工艺调整无效,检查浇口是否堵塞、流道是否粗糙,进行抛光或扩口。

材料验证:用新批次原料或低粘度牌号试模,排除材料降解或受潮问题。

长期方案:对复杂制品,采用 CAE 模流分析提前预测流痕位置,优化浇口与冷却系统设计。

四、典型案例参考

案例 1:LSR 医疗导管流痕

原因:模具温度过低(40℃),熔料进入型腔后快速冷却。

解决:模温提高至 80℃,注射速度从 50mm/s 增至 80mm/s,流痕消失。

案例 2:尼龙齿轮熔接痕

原因:多浇口填充时熔料汇合角度过大(90°)。

解决:将侧浇口改为中心浇口,熔接痕角度降至 45°,同时提高料温 30℃,痕迹明显淡化。

总结:流痕消除的核心逻辑

流痕本质是熔料流动与冷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,解决需围绕 “平滑流动、均匀冷却、减少阻力” 展开。优先通过工艺参数微调快速验证,再逐步深入模具与材料层面,避免过度修改导致成本增加。对于高要求制品(如光学件、外观件),建议在模具设计阶段引入模流分析,从源头规避流痕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