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深圳市利勇安硅橡胶制品有限公司!

新闻中心

news

推荐产品

RECOMMENDED PRODUCTS

联系我们

CONTACT US

手机号码:(134-2097-4883)

邮箱:sale11@lyasilicone.com

具体地址: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龙园社区龙峰一路宝华工业区新2栋整套

行业动态

你当前所在位置:

首页

>

新闻中心

>

行业动态

硅胶包胶工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尺寸大小

发布时间:2025-05-07点击:

硅胶包胶工艺中,尺寸精度是关键指标,受材料特性、模具设计、工艺参数、基材状态等多因素影响。以下是影响尺寸大小的核心因素及控制要点:

一、材料特性相关因素

1. 硅胶收缩率(最核心因素)

影响机制:硅胶固化后会因交联反应产生收缩,不同类型硅胶收缩率差异显著:

固态硅胶(HTV):收缩率通常为 1.0%~2.0%,硬度越高(如 Shore A 70 以上)收缩率略低;

液态硅胶(LSR):收缩率更稳定,一般为 0.3%~0.8%,但受固化温度和时间影响(温度越高、时间越长,收缩越充分)。

控制措施

设计模具时根据硅胶类型预留收缩补偿(如 LSR 按 0.5%~0.7%,HTV 按 1.5%~1.8%);

同一批次产品使用相同牌号硅胶,避免不同批次收缩率波动(偏差需控制在 ±0.1% 内)。


2. 硅胶流动性

影响机制:流动性差(如高硬度硅胶)可能导致填充不足,形成欠注或薄壁区域收缩加剧;流动性过强(如低粘度 LSR)易溢料,导致分型面飞边增厚,间接影响包胶尺寸。

控制措施:根据包胶结构选择合适粘度的硅胶(如复杂结构选低粘度 LSR,厚壁件选中等粘度 HTV)。

二、模具设计与加工因素

1. 模具尺寸精度

影响机制:模具型腔 / 型芯尺寸误差直接传递到产品,例如模具公差 ±0.02mm,可能导致成品尺寸偏差 ±0.05mm(考虑收缩后)。

控制措施

模具加工精度需高于产品公差 1/3(如产品要求 ±0.1mm,模具需控制在 ±0.03mm 内);

对精密包胶件(如配合公差≤±0.05mm),采用慢走丝切割、光学研磨等高精度加工工艺。

2. 分型面与排气设计

影响机制

分型面位置不当(如位于包胶壁厚突变处)易导致合模偏差,造成尺寸波动;

排气不良导致局部欠注或压力不均,使薄壁区域收缩不一致(如筋位、凸台尺寸偏小)。

控制措施

分型面尽量与包胶件最大轮廓线重合,避免设在尺寸敏感区域;

在模具型腔末端开设 0.02~0.03mm 深的排气槽,确保空气排出顺畅。

3. 流道与浇口设计

影响机制

浇口位置偏离中心会导致熔胶流动不平衡,使对称结构件(如环形包胶)出现径向尺寸偏差;

流道过细或过长会增加压力损失,导致填充不足(尺寸缩水)。

控制措施

采用多点进胶(如环形浇口)或潜伏式浇口,确保熔胶均匀填充;

流道直径根据包胶体积调整(一般 LSR 主流道 Φ4~6mm,分流道 Φ3~4mm)。

三、注塑工艺参数因素

1. 温度控制(模具温度 / 料温)

模具温度

温度过高(如 LSR 模具>120℃)会加速硅胶固化,缩短填充时间,可能导致欠注;

温度过低(如 HTV 模具<150℃)会增加流动阻力,造成薄壁处收缩(尺寸偏小)。

控制标准:LSR 模具温度建议 80~100℃,HTV 模具 160~180℃,波动 ±5℃内。

料筒温度

液态硅胶供料系统温度需稳定(如 LSR 料筒保持 40~60℃),温度波动>±3℃会导致粘度变化,影响填充量。

2. 压力与时间参数

注射压力

压力不足(如 LSR<50MPa)导致填充不饱满,尺寸缩水;

压力过高(如 HTV>100MPa)会增加飞边厚度,且可能使基材变形(如铝件弯曲,导致包胶后整体尺寸偏移)。

保压时间

保压不足(<10 秒)时,熔胶在冷却收缩阶段补料不足,导致厚壁区域缩水(如直径方向缩小 0.1~0.3mm);

保压过长(>30 秒)增加应力,脱模后可能因内应力释放导致尺寸回弹(如长条形包胶件弯曲变形)。

冷却时间

冷却不足(<20 秒)时硅胶未完全固化,脱模后受顶针压力变形(如凸台高度下降 0.2~0.5mm);

冷却过长影响生产效率,且可能因模具温度不均导致收缩不一致。

3. 合模力控制

影响机制:合模力不足(如小于注塑机理论值的 80%)会导致分型面涨开,产生飞边,使包胶厚度超差(如设计厚度 2mm,实际达 2.2mm);

控制措施:根据模具投影面积计算合模力(LSR 需≥30 吨 /㎡,HTV≥50 吨 /㎡),并定期检查合模系统平行度(偏差<0.05mm/m)。

四、基材相关因素

1. 基材尺寸精度

影响机制:若金属件(如铝件)或塑料件(如 PC)本身尺寸超差,包胶后误差会被放大(如基材长度偏差 ±0.1mm,包胶后可能达 ±0.2mm)。

控制措施:基材入模前 100% 全检,尺寸公差需控制在包胶件公差的 1/2 以内(如包胶件要求 ±0.3mm,基材需 ±0.15mm 内)。

2. 基材表面处理

影响机制

基材表面粗糙度(如铝件阳极氧化膜过厚>20μm)会增加硅胶附着阻力,导致局部包胶厚度不均(如边缘区域偏薄 0.1~0.3mm);

底涂剂(如硅胶与金属粘接剂)涂布不均匀,可能导致包胶过程中基材移位(如偏心距超差)。

控制措施

基材表面粗糙度 Ra≤1.6μm,且底涂剂涂布后需干燥完全(按供应商工艺参数,如 120℃烘烤 10 分钟);

采用治具定位基材,确保入模时位置精度(如孔位对中偏差<0.05mm)。

3. 基材热膨胀系数

影响机制:硅胶与基材(如铝:23×10⁻⁶/℃,硅胶:150~300×10⁻⁶/℃)热膨胀差异大,冷却过程中因收缩不同步导致尺寸偏差(如环形包胶件内径收缩量大于铝芯轴,形成过盈配合偏差)。

控制措施:设计时预留热膨胀补偿量(如高温环境使用的包胶件,内径比理论值大 0.1~0.3mm)。

五、后处理与环境因素

1. 去毛边 / 修整工艺

影响机制:冷冻去毛刺时弹丸冲击力过大会导致硅胶边缘轻微收缩(如外径减小 0.05~0.1mm);手工修边过度可能削薄包胶壁厚(如设计 1.5mm,修成 1.3mm)。

控制措施:去毛边后需重新检测关键尺寸,修边工具精度需≤0.02mm(如使用显微修边仪)。

2. 储存与测量环境

影响机制:硅胶吸湿性(尤其是 LSR)和热胀冷缩特性,在湿度>80% 或温度>30℃环境下存放 24 小时,尺寸可能波动 ±0.1%~0.3%。

控制措施:测量需在恒温恒湿环境(23±2℃,湿度 50±5%)下进行,且产品脱模后需放置 24 小时(自然冷却 + 应力释放)再检测。

六、批量生产中的波动因素

模具磨损:长期使用后模具型腔磨损(如分型面边缘 R 角变大),导致飞边增厚,包胶尺寸超差(建议每生产 5000 模次检测模具尺寸);

设备稳定性:注塑机螺杆磨损、液压系统压力波动(>±5%)会导致填充量不稳定(需定期校准压力传感器,精度 ±1% FS);

人为因素:基材摆放歪斜、模具清洁不彻底(残留硅胶碎屑)可能导致局部尺寸偏差(需通过防错治具 + 自动化上料减少人为影响)。

尺寸偏差的排查与解决流程

首件检测:脱模后立即测量(记录初始尺寸),24 小时后复测(排除应力影响),对比收缩率是否符合预期;

分层排查:若尺寸偏大,优先检查模具尺寸→合模力→注射压力;若偏小,检查硅胶收缩率→填充压力→基材定位;

DOE 实验: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关键影响因子(如模具温度、保压时间),量化各因素对尺寸的影响权重(建议使用 Minitab 等工具分析)。

​通过系统性控制材料、模具、工艺、基材四大维度,可将硅胶包胶件尺寸精度控制在 ±0.1mm(普通精度)至 ±0.05mm(精密级),满足多数工业及消费电子场景需求。

深圳市利勇安硅橡胶制品有限公司—专注液态硅胶制品精密技术研发24年,联系电话:134-2097-4883。